欢迎来到托普云农种子检验仪器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联系热线:0571-86056609 86059660
当前位置:首页 > 托普动态 > 行业新闻 > 这群追着太阳耕作的人 为种业振兴装上更多“浙大芯”
这群追着太阳耕作的人 为种业振兴装上更多“浙大芯”
发表日期:2021/12/6 来源:托普云农 浏览次数:1027次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乎国力和民生。
        浙江大学农业设计育种团队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多年来不分寒暑,转战南北,放眼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田野,只为找到最优种质、培育最优品种,为民族种业振兴装上更多“浙大芯”。
        时近岁末,在这盘点一年收获的时节,我们走近这群追着太阳耕作的人,分享最新育种成果带来的喜悦,感悟农业科技工作者献身“国之大者”的初心。


{开发一种制造“芯片”的“芯片”}
        从杭州,到石河子、库尔勒和阿克苏——每年的棉花丰收季,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张天真教授和团队成员都要飞越4000多公里,来到新疆的大片棉花田里。张天真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出一种新的棉花品系,巧妙地保留棉花植株上的腺体、去掉棉籽上的腺体,从而提高了棉籽的高效利用,因为棉籽上的腺体包裹着棉酚,虽然可以帮助棉花防御病虫危害,但对人类却有毒害作用。而这项成果目前正在为市场化应用做进一步研究,一旦投入市场,将为新型低酚品种的开发利用、粮-棉-油-饲一体化经济作物的精准培育打下基础。


{水稻育种和时间赛跑}
        这是一支与时间赛跑的水稻育种团队。即便采用冬季南繁技术,水稻稳定新品系的育成也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这之后,还需要3年至5年来完成区域性试验、生产性试验和品种审定等。接着还要再经过2年左右的生产适应性研究,才能真正实现应用。这笔时间账,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舒庆尧教授在心中不知算过多少回。
        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只争朝夕,迎难而上!”舒庆尧团队创造性地提出了“材料集中创制、品种多地同时选育”的高效水稻品种培育新路径。浙大团队与地方农科院、种业产业共同构建“浙大水稻科企联合体”,为高效培育水稻品种和产业化提供了保障。无锡-浙大生物育种中心,已连续4年实现年产花培苗3万株以上,成为国内外水稻单倍体育种规模最大的基地。培育出的加倍单倍体系性状稳定,携带所需的抗病基因,可以同时在不同稻区同步开展新品种选育。


{为了玉米抗虫天南海北挖土}
        金灿灿、软糯糯的玉米,是我们饭桌上常见的粮食。一直以来,玉米种植面临着病虫害的威胁和杂草的影响,产量陷入瓶颈。有没有一种技术能解决这些问题呢?改变玉米本身,是高产的一条重要技术路径。“转入的优势基因要从环境中寻找,比如杀虫的基因就主要向土壤微生物要资源”,为此,团队天南海北去挖土,寻找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功夫不负有心人,沈志成团队先是在微生物中找到抗虫基因,后又从古老的抗辐射细菌中找到了耐草甘膦(一种高效除草剂)的基因。第一代转基因玉米在浙江大学实验室产生了。“瑞丰125”由此诞生并增产至6%至10%。“这个数字看上去不高,但平均亩产增加了100斤以上。当前我国种植约有6亿亩玉米,可以增产超过600亿斤”。


{君看大麦熟颗颗是黄金}
        五千多年来,大麦在华夏大地上播种、生长、丰收,陪伴着中华文明从刀耕火种走向现代化。但长期以来,学界一直将中东“肥沃月湾”地区认为是大麦的起源和进化中心。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张国平教授团队与全球大麦科学家合作完成了大麦基因组计划,并对我国科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在青藏高原考察征集到的近200份青藏高原野生大麦进行种质资源精准解析。
        团队通过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比较大麦DNA指纹谱图,发现藏族先民在青藏高原地区独立驯化了大麦,从分子水平上证明了青藏高原野生大麦的独立起源,是现代栽培大麦的主要祖先之一;他们还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了青藏高原野生大麦、中东野生大麦与现代栽培大麦基因组的差异,表明现代栽培大麦的基因组至少有一半来自青藏高原野生大麦。
        张国平团队被同事称为“麦田的守望者”,多年来一直围绕着大麦的非生物胁迫等方向开展工作。
全球变暖正在严重影响包括大麦在内的农作物生产。干旱发生时,不仅会降低大麦粒重与产量,严重时甚至导致大麦幼苗凋萎枯死而绝收。
        他们收集了来自以色列进化谷温暖潮湿的“欧洲坡”和高温干旱的“非洲坡”中的22份野生大麦材料,发现“非洲坡”野生大麦在干旱胁迫下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在干旱处理下水分利用率显著高于“欧洲坡”野生大麦。团队在以上两类野生大麦群体中共鉴定出161个可能参与了大麦干旱适应调控的潜在基因,这些基因可被用于耐旱品种培育。这为耐旱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因资源。
        团队还利用全球收集的100份大麦核心种质进行土培苗期耐旱试验,鉴定耐旱种质与相关基因,从大麦种质材料中筛选出抗旱的基因型。在长期的研究中,团队先后发现了作物非生物胁迫耐性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完成了高产、优质、耐逆基因发掘与新种质创制,阐明了气孔进化、逆行信号通路和钾离子等耐旱新机制,鉴定了多个参与逆境耐性的转录因子和调控基因的分子功能。
        “歉岁地惜宝,惠民天用心。君看大麦熟,颗颗是黄金。”古人感慨,在旱情下大地很珍惜种下的每颗种子,老天也用心为人民创造了丰收的年景。没有从天而降的瑞年,唯有一群像张国平团队这样关注作物的科研人正在为丰收默默倾力守护,以期不负太阳的炽烈情怀,为国家农业生产创造更大的作为。

本文素材来源:浙江日报
(声明: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键字:种子仪器,育种设备,种子检验,种子检测 网址:http://www.seed17.com
联系电话:0571-86056609 86059660 88971438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祥园路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3号楼11-13楼
备案号:浙ICP备0908361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3347号